若游戏方以实名认证为成年人为由拒绝,可向文化市场举报平台或消费者协会投诉,强调未成年人冒用身份的事实。
家长需收集孩子操作游戏的证据,如游戏时段与孩子作息时间的匹配性、游戏内聊天记录(若存在未成年人用语特征)、设备使用记录等。部分案例中,家长通过提交学校证明或监控视频辅助说明充值行为发生在孩子单独使用设备期间。法律依据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通过电子身份认证系统验证用户真实年龄,若未落实则需承担相应责任。
家长应在设备端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并为应用商店设置独立的儿童账户或启用家长控制模式。部分手机系统支持单独设置游戏应用的支付权限,建议限制少年三国志的支付接口。定期检查游戏账号绑定情况,避免孩子通过第三方平台(如微信、QQ)快速登录绕过实名认证。游戏内充值限额功能也需手动开启,部分厂商允许设置单日消费上限。
向法院提起诉讼时,需明确主张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的充值行为无效,引用民法典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相关规定。诉讼中可要求游戏公司提供登录IP、操作行为数据等作为辅助证据。需注意,法院可能根据监护人过失(如未妥善保管支付密码)酌情调整退款比例。部分案例显示,举证充分的家庭可获得70%至全额退款。
向孩子解释虚拟消费的实际意义,培养其对游戏内购的理性认知。同时建立明确的设备使用规则,如游戏时间与支付行为需提前报备。定期与孩子共同查看游戏消费记录,及时发现异常。部分家庭采用隔离账户策略,将游戏设备与家庭主要支付工具分离,彻底杜绝误操作可能。